珮的五行属什么?

孔令材孔令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佩(Pèi)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人名作为姓氏。据《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卫国大夫戚叔孝因避祸,改姓为“佩”,其子孙也以佩为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将弟弟叔虞分封于贾(今山西临汾),号祁侯;其子燮父为增强国力,将国都由贾徙至晋水旁,史称晋侯。到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儿子晋文侯时,将祁氏与贾氏合二为一,封给弟弟唐叔虞之子公明,从此晋国的公室便有了两个支系:一为翼氏,即晋侯支系;一为贾氏,即唐侯支系。晋文侯死后,其子桓叔有才能,能得民心,势力日益强大起来,最后逼走了晋侯支系的君主,即晋靖侯,自立为国君,是为潞侯。

公元前745年,潞侯的曾孙厉侯的儿子侯司徒带领他的部分族人由汾水之滨的狄乡迁往于济水的旁边,建都于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约十五公里处的曲村镇上),开始僭越天子礼制。经过六十七年的努力,他的孙子晋献公继位后,终于消灭了原公子晋穆侯支系的最后一个君主哀侯和小子侯建立的曲沃政权,正式即晋国王位。此后,曲沃这一地名也渐被晋所代替。

到了战国时代,为了避讳“晋”字,便将晋改为“冀”(或“冀州”),而原来建在济河边的晋国都城也被称作绛(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城;至于原来的曲沃则被改名为“翼”,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从晋献公的父亲桓叔起算,历六十四世,共十一任君王(包括曲沃小国的一代君主和代王),直到战国初期才被魏国所灭。

公元前280年左右,秦灭魏,置河东郡,将曲沃一带划归河东郡管辖。为了逃避国灭之耻辱,晋国太子的后裔皆改姓“佩”,以示不忘本朝之意。其后各代均有人沿用此姓。如西汉有沛郡太守刘佩,东汉光禄勋沛人戴熙,晋有吴兴太守潘佩玉等是。 2、出自芈姓,以人名作为姓氏。据史料考证,楚国先君熊绎是颛顼帝的后裔,为祝融吴回的弟子陆终第三子,初封屈地,故地在今湖南省沅陵南。楚国王族本姓芈,后因熊绎之弟熊怡受封于曹,称为曹姓诸侯;熊怡之孙子邾武公名克路布,为避仇家之名,改邾为朱氏;传到楚平王的祖父楚成王时,又将朱氏改为乔氏。

后来楚平王无道,弑兄篡位,引起群臣不满,于是有人就建议他将祖先的姓氏改回到熊氏。但改回熊氏后又觉得不妥,因为这会使人认为他是弑君逆贼的后代。后来他想起自己的始祖熊绎是颛顼帝之后,便决定将自己的祖先改成颛顼之子邹屠氏。这样,邹屠氏又变成了芈姓。

到了汉宣帝时,朝廷令邹屠氏一族中的人一律恢复其先祖熊绎的名字。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一些后人不愿再记起那段屈辱的历史,竟忘了自己的祖先是芈姓,因此他们纷纷取“佩”作为自己的姓氏,世代相传。

3、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有齐国大夫陈须无,为人正直不阿,受到国君赏识。后来齐景公欲杀权臣田氏,命陈须无之子陈无宇护送其回国。陈无宇乃田氏谋臣之一,他便借送君之机,使景公出猎时遇刺身亡,而代行了国君的权力。

后来他在立国君之时,怕别人指责他有擅政之嫌,就在国君的前面加了一个“佩”字成为“佩公”。不久他又将国都迁至大邑高唐(今山东高唐县北)。 随着陈氏势力的增加,佩公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后来他被废黜,陈氏家族也随之没落下去,而陈氏家族中人却大多仍保留了“佩”这一姓名。 上述三个来源的各支佩氏家族都有名人出现:

①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卫国大夫戚叔孝,属以人为氏。该支戚氏后人,因避祸改姓佩氏。

②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邹屠氏后裔邹屠乐正,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姓氏。

③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陈须无之子陈无宇,属于以邑名为氏。

④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北方鲜卑拓拔部慕容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鲜卑族中有慕容氏,后逐渐演变成很多汉字姓,其中有一支是改为“佩”氏。 ⑤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语为Pei Hala,汉义“石头”,源于金国时期女真族石氏部落,也有说法认为是源于满族珠勒扎斯部、鄂谟克部、乌勒藏部、额勒札尔部、喀拉布禄部、哈达部等的石氏部落,以汉化为姓石者都是,后均改汉字单姓为佩氏,世代相传,是非常独特的姓氏之一。

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藏族人中的péi(佩),白族人中的pej(佩),以及锡伯族人中的paiz(白音:意为第二声,表示重读第二个音节,下同),均为汉字“佩”的异译,读音相同。这些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和汉族有过交往,所以他们的后代中就有使用汉字“佩”为姓氏者。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