靕字五行属什么?

冉一骊冉一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正”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站在神主面前祭祀的样子。金文的字形,由“止”和“正”组成,上面部分表示“顶”或“最高点”的意思;下面部分的形状,好像是“止”的“脚”上方的部分,连起来象“站(站)”的字形。小篆的字形,上面变成了“直”,下方变成“土”,意思还是表祭祀。

隶书变形较大,将小篆的“直”与“土”都写成“止”,并将原来的字形上下结构改为了左右结构。 楷书继承隶书字形。但现代简化汉字后,“正”字左边的“止”省去了上面的一撇,变成了“止”。 所以,这个字从上古到现代,一直属于“止”“之”部的字,与“之”“止”“正”等字同源同属。《说文解字》:“正,是也。从止,一以贯之,谓之行。有罪曰邪,无咎曰正。” 《春秋公羊传·桓公元年》何休注:“正月朔旦,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朝日于东郊。此月一日,事始行之目也。朝者,察之称也……正月阳盛,万物刚硬而生。故推之至动而应乎天者也。”

这个字,古人用来表述一种天文气象学上的概念——“元正”(一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处于“春”的起点,也就是春分点。古人认为,一年中这是最重要的日子之一,需要祭祀天地、恭迎春天。 用现代科学来表示的话,“元正”就是公历1月21日至1月30日之间的一天,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而“正中”则是夏至(6月21日-6月22日)。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开始滋生。 冬至(12月21日-12月23日),太阳到达最低点。夜最长的一天。 “正中”一词,出现在道家经典《老子·四十二章》中:王天下有三宝,曰:慈,俭,不争。而“元正”和“冬至”则见于上古祭祀文献《周礼·春官·宗伯》:仲冬祀天,季冬祀地。中央曰圜丘,祀帝辰北郊,祀帝。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