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去香港?

都梦萱都梦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48年,26岁的金庸赴港投靠富商叔叔金宝学,从此开始了他的“港漂”生活。 其实,在香港的这段生涯,应该算是金庸人生的一个缩影——在他生命的前50年时间里,除了中前期在江南度过外,余下的时间基本上都在香港、台湾以及英国三地间辗转。

当然,影响他人生走向最关键的一点,当然是家族因素。 作为江浙一带有名的望族,钱王一脉到了民国时期家道已经开始中落了,加之祖产被日寇毁于战火,所以到了1948年的中原大战期间,金家人已经在经济上难以为继了。

这个时候,金家的一个旁系希望借助金钱的魅力让年轻的金庸放下学业投身生意,从而拯救整个家族。于是这个建议被寄送到位于大陆的叔叔金康民那里,得到首肯后由金康民的二女儿金蓉倩带到香港转交金庸。

对于当时的年轻学子来说,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课程而去投身商界无疑是无比羞耻的一件事情,更何况是接过家里那个早就半死不活的商业帝国的大旗!但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令人羞耻的念头改变了未来的历史进程,也直接导致了金庸后来最著名的五部小说的问世。

不过,一开始的时候,金庸并不喜欢香港这个繁华却充满了世俗利欲的城市。他用一种比较自嘲的语气回忆说:“我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对香港没有好感,总觉得这是一个缺乏文化气息的商埠,所以我一直想离开香港到别处发展。” 直到后来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才让他彻底改变了对香港的看法。

1953年,金庸与温黛妮(即后来的温仪》在香港举行婚礼,不久之后便有了爱情的结晶。面对人生中最大的幸福,金庸觉得自己应该为了温仪而留下并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家了。 于是,他开始学着融入这个世界,并用功读完了他所中意的法律系。

后来,他又考入《大公报》学习新闻技能,并以记者身份来到澳门工作,继而调往《新晚报》主笔副刊。 在这段职业生涯里,最有名的一篇稿件莫过于1955年发表的《论香港之命运》。在这篇文章里,他第一次公开提出把香港建成一座自由的城市的设想。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他对自由主义理念的最早阐释。 后来,金庸开始以文学创作的形式来进一步阐述自己对自由主义的看法,而且一写就写了整整十年时间。

从1956年到1965年,他以“梁羽生”为笔名,陆续写完《龙虎斗京华》等十七部武侠小说。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畅销读物,而且也塑造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一个传奇。 这十年的香港经历还影响了金庸日后作品的风格。有研究者指出,由于当时香港报章杂志经常刊登引语或者缩写的人名地名,以致于读者养成了一种阅读时的惯势;等到读完金庸的小说再遇到这样的语句,便会自动地在脑海里将其翻译过来。很多人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翻译小说”的错觉,这就是香港经历的烙印。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