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五行与什么配?

唐紫千唐紫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六十甲子纳音表 (公历1800年至2999年)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 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雷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璧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佛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 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 一、什么是“纳音”,它的具体算法是怎样的呢? “纳音”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标准。它把一个回归年分成二十四个段落,每段对应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并赋予每一个干支一定的温度值。这种计时方法不同于目前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其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 把一个回归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三个农历月份;每个节气又分成四段,每一段对应一个农历日;每段的第一个时辰称“子时”,最后一个时辰称“末时”。这样一天就被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对应一天的某一个时辰。其中前半夜十二个时辰(从子时到亥时)属今日,后半夜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亥时)属明日。每一天都被划分成两段,分别属于今天的“昨日”和明天的“今日”,这就是古人的“昼夜分时分点”。 每一节气对应三个月,而每个月均由一个干支组成。每月第一天为“朔”,最后一日为“晦”。古人将“朔”“望”的十五天定为一个月,称之为“小月”,月末最后一天为“晦”。“晦”即是月终,亦暗喻着一年将尽。 小月三十天,大月三十一天,大小月相加共计三百六十五天,这一计算结果同现当今公历的平年天数。为了在农历中设置闰月来平衡大小月之间的天数,古人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置闰法”,即将年份分为“闰年”和“普通年”两种。 所谓“闰年”,即被置闰之年能被4整除,或者含有2月29日的年份能整除4且不能被3整除。这类年份有两个立春,一个是在2月2日前后的“正月立春”,另有一个是5月5日前后的“立夏节令”。凡含有这两个立春节气的年份均为闰年,包含366天或367天。 普通年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每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到十二月最后的一天为一岁,共计354或355天。

以上就是关于我国古代计时的“纳音”是如何计算的全过程。 二、纳音五行与今五行有何区别? 前面讲了“纳音”的计算过程。那么,由这个计算出来的“纳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纳音”的意思就是根据你出生的年份,把当年的“纳音”推算出来,以检测这一年出生的人的命运特点及命运走势。 举个例子: 某人出生于1969年农历二月廿三这一天,查万年历可知,该年的“春分”是公历3月21日。而“惊蛰”是公历3月5日,该日已是初三。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说法,过了“惊蛰”就应该进入“春分”了。那么,这一年的“纳音”便是“己酉”。 为什么是“已酉”而不是“丙午”,因为按“二十四节气”的说法,“春分”应该是农历二月的前十天,而“惊蛰”则是农历二月的中间。也就是说,“惊蛰”过后十天才是“春分”。 那为什么不是“乙巳”而是“己酉”呢?这其中的道理依然同“二十四节气”。由于我国传统计算“冬至”的方法不同于西方,因此也就造成了一年中有两个“夏至”的情况,同样也就会有“冬至”落在腊月(十一月)和正月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冬至在闰月”,也叫“冬至逢壬”。 按照“冬至在闰月”的说法,农历二月刚好有一个“丁酉”,而这个“丁酉”正好出现在“谷雨”至“白露”之间。这一年的“纳音”便是“丁酉”。 同样的年龄,由于每年的“小寒”和“大寒”时间不一定相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日不同,其对应的“纳音”也就不同。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